2019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倒數:三年一度與藝術島嶼共生,在文明騷動中和孤寂共處


「瀨戶內」是由本州、四國、九州三座日本列島,簇擁日本面積最廣的狹長內海而成。這些內海諸島上乘載著許多歷史與文明,在2010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祭(Setouchi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拉開序幕以前,某些島嶼在過去一世紀,都還是個在都市發展下被遺忘的「廢棄之島」;讓瀨戶內海重見天日的幕後推手,核心人物福武總一郎與〈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策展人北川富朗均功不可沒。

三年一度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範圍廣佈日本整個狹長內海,海域內座落了直島、豐島、女木島、男木島、小豆島、大島、犬島等大小島嶼,以「海洋復興」為藝術季主要精神。瀨戶內諸島昔日以農業和重工業為主要產業,其價值在被時代浪潮淹沒以後,留下了煉銅業、礦業開採和環境污染的痕跡,以及年輕人口外移等事實,讓這片美麗海洋逐漸失去生命力。

而今,瀨戶內諸多島嶼透過藝術之手,為這些保有自然景觀的小島帶來一線生機;幾年下來不僅奠定了精緻藝術與地方創生兩條基礎路線,也吸引了眾多旅人親自飛來當地,讓身體、心靈與藝術共生。2019年第四屆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將主題定為「海之復權」,展期分為春、夏、秋三季,共包含32國家與地區、226組藝術家、214件作品與35場活動;秋季會期自今年9月28日至11月4日,剩餘不到兩週的時間可把握,以下整理了重點行程給年假還沒用完的讀者們,錯過了這次得等到2022年!

#01 秋季會期限定四島,與眾不同的島嶼饗宴

瀨戶內海在不同的季節裡展現著不同景緻,秋季會期的藝術祭為2019年9月28日至11月4日,在瀨戶內海約十座島嶼之中,只有「本島」、「高見島」、「栗島」、「伊吹島」四座以西的島嶼為秋季限定舉辦,也是較少有旅人體驗的行程,推薦給喜愛秋季的旅人們。

「本島」曾經是鹽飽水軍的根據地,流傳在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的時代,鹽飽水軍因為受到當權者的認可名揚日本全國;本島地區曾經極盡繁華,如今在島上仍能從舊街景觀中感受當年海運業蓬勃發展的盛況。

Photo Credit: Setouchi Triennale / Art Setouchi

日本藝術家五十嵐靖晃的〈天空織網〉,由當地漁民和遊客於編織漁網工作坊協力完成。全長120米的彩色漁網垂直佇立於泊海岸的岸邊,隨著潮汐與天氣變化呈現時刻變化的美景,連結了人與人、海和島的記憶,也擴展了海洋的連結。

Photo Credit: Setouchi Triennale 2019/ Yasushi Ichikawa

「咸臨丸」是首艘橫渡太平洋的日本船,日本畫家、壁畫家真壁陸二的作品〈Kanrin House〉,將曾是咸臨丸船員的橫井松太郎先生的住所大膽改裝為會場;以江戶時代的杉板門畫、清真寺的瓷磚畫和教堂的馬賽克畫為創意原點,從外射入的光影讓鮮亮色彩的牆壁產生一種震懾人心之美。

「高見島」在昭和時期曾因栽植蚊香原料「除蟲菊」而繁榮一時,藝術作品集中在港口附近,島上陡坡多,例如在斜坡上階梯狀排列的村落和石牆等,相當適合小徑探險,可欣賞到與其他島不同的景觀。

Photo Credit: Setouchi Triennale 2019/ Keizo Kioku

日本藝術家内田晴之沿著高見島栽種除蟲菊的歷史,在過去的藝術節與島民一起栽培除蟲菊,並在民房創作作品。〈Transforming form / Silent motion Transforming form / Voice of Flowers・Color of Hearts〉是將除蟲菊點燃及產生的煙霧過程,打造出戲劇性的裝置藝術。

「栗島」因潮汐海流而使三座島與陸地相連,代表景點為粟島海洋紀念館,前身為明治30年創立的日本最古老的海員學校,因而船員輩出。1987年廢校之後,原校址改建為粟島海洋紀念館,展出了航海相關的資料和機器。值得關注的是,「瀨戶內少女歌劇團」將在2019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秋會期,演出日本首家海洋學校成立地,並為世界培養出眾多船員的粟島歷史。

Photo Credit: setouchigirls

「瀨戶內少女歌劇團」將在2019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秋季會期,演出粟島的歷史。

「伊吹島」是香川縣最西端的小島,也距離高松市最遠。自古以來以沙丁魚的漁場而繁榮,有著成排的魚乾加工廠,生產的「伊吹小沙丁魚乾」相當知名;島上石牆瓦片的印象鮮明,據說還有石器出土。作為日本重要漁場、保留著古老文化的伊吹島,也是日本唯一保留平安時代京都話腔調的地方,獨特的魅力傳承至今。

Photo Credit: Setouchi Triennale 2019/ Keizo Kioku

伊吹島有項當地民俗是讓分娩前後的女性在「出房間(DEBEYA)」的場所過著集體生活,並藉此擺脫家務、休養生息。〈tree of Ibuki〉是當代藝術家栗林隆(Takashi Kuribayashi),以橫向延伸的巨大生命之樹代表子宮,從地面和樹之間的空間鑽出來意指離開母體、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作品。

#02 三天內無限搭乘渡輪,與藝術共生的跳島旅行

Photo Credit: Setouchi Triennale 2019

除了秋季限定的四島,還有直島、豐島、女木島、男木島、小豆島、大島、犬島 、高松港周邊、宇野港周邊。若是一日遊的行程,至多安排一個大島、兩個小島,而全數島嶼的跳島行,則需要約一周至十天的時間。「渡輪3日通票」可搭乘由高松港、宇野港出發至直島、豐島、女木島、男木島、小豆島共五個島嶼的渡輪航線,三天之內可無限搭乘,感受豐富的島嶼風情。

說起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肯定會提起這是個極具指標性的地方創生案例,藝術季的團隊與當地居民合作,讓藝術結合在地特色及歷史,讓一座座廢棄之島重獲新生。直島、豐島、女木島、男木島、小豆島、大島、犬島是每年藝術季的重點島嶼,以下就介紹幾個值得一踩再踩的經典瀨戶內藝術季路線。

#03 「直島、豐島、犬島、小豆島」——藝術、建築、地方創生迷的經典路線

Photo Credit: benesse-artsite/ teshima-artmuseum

一生必訪一次,豐島美術館有著「瀨戶內海的珍珠」美譽。

2010年舉辦第一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至今,三年一度,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喜愛藝術、建築、地方創生的旅人們,不僅前來朝聖草間彌生和安藤忠雄的藝術之作,親身體驗上百件藝術作品的魅力,也親身參與了每座島嶼截然不同的蓬勃生命力。

「直島」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島嶼、建築師的藝術聚落。透過倍樂生(Benesse)企業與福武財團的推動,核心人物福武總一郎徹底翻轉了過去以冶煉為重心的直島印象。除了有草間彌生引人注目的紅色南瓜之外,安藤忠雄設計的作品一共八個,ANDO MUSEUM、倍樂生之家(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的周邊計畫和藝術空間,包含倍樂生之家的博物館(Benesse House Museum)在內,地中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等;三分一博志的本村區的直島大廳;藤本壯介的鑽石狀直島涼亭等,可說是現代藝術的聖地。

「豐島」擁有美麗的梯田,儘管交通不變,卻有一生必訪一次的海島美術館。豐島美術館隱身於島中央的檀山,外觀就像是顆落在地面的白色水滴,是由倍樂生之家邀請藝術家內藤禮,與普立茲獎建築師西澤立衛(Ryue Nishizawa)所設計;在此體驗完美術館令人震懾的奧義,更可由南側遍覽內海風光、北覽梯田景觀,品嚐豐島的山珍海味。

「犬島」過去盛產花崗岩,且以銅器冶煉廠聞名,1919年冶煉廠廢棄後更顯蕭瑟,然而這些現代化產業的遺跡,經過日本人的巧手,搖身一變成為廢墟感的「犬島精煉美術館」。「家計劃」(家プロジェクト)是建築師妹島和世自2010年起,與藝術總監長谷川祐子共同合作的計畫。犬島只需兩三個小時便可走訪完,不妨與豐島同天安排。

「小豆島」的藝術季範圍最大,也是瀨戶內海第二大島。充滿地中海風情的小豆島,在日本初期成功栽培了橄欖而以「橄欖之島」聞名,橄欖公園的白色風車為著名地標,請等待潮汐走一趟天使步道。食品產業歷史悠久,在此可體驗小豆島的傳統飲食產業文化。

#04 「大島、女木島、男木島」——痲瘋病、鬼島、貓島的奇幻路線

Photo Credit: Setouchi Triennale 2019/ Keizo Kioku

藝術家Sarah Westphal在男木島上打造〈The Sea Within – The See Within〉,探求時間、知覺以及人之記憶的冥想空間。光影在空屋內折射影像,宛若海景的裝置藝術;透過讓光線反射水面,將瀨戶內海化為光之海洋,潛於黑暗之中的巨大章魚觸手,也彷彿配合觀眾擺動。

雖說是奇幻路線,倒不如說是這幾個島嶼印象鮮明的記憶點。大島、女木島、男木島——在直島、豐島與高松港之間的三個島嶼,各自帶著自己的歷史與風土;旅人不僅是為了參觀島上的藝術作品而來,更是因當地的人文與故事深受感動,看到一片島嶼的未來風景。

「大島」有著一段悲傷的歷史。在醫療技術尚未發達的年代,這裡是日本政府在過去隔離痲瘋病患之處;大島就像是上了鎖的島嶼,與世隔絕,居民平均年齡超過八十歲。如今大島仍為痲瘋病的療養所,不妨參加小蝦志工隊的導覽重溫歷史。青空水族館、Ringwanderung、羈絆之家 cafe SHIYORU,都是這個美麗而寧靜的島嶼上可參觀的藝術作品。

「女木島」由於島上的鬼島大洞窟,而有「鬼島」之稱,讓人想起日本桃太郎的故事;島上特殊的「石牆」,是為了保護房屋免受冬季強風吹襲而建造,港邊還設有三百隻會隨風旋轉的海鷗裝置作品,還可從瞭望台欣賞高松市街區和瀨戶內海的風景。

「男木島」是日本著名的「貓島」之一,成群的貓咪在島上錯綜的坡道、依山而建房屋間穿梭,可以慢慢享受漁村風光。此外,男木島也因為教育復興與移居者的增加,得以記錄下這座島嶼的文化,像是2016年落成的男木島圖書館,就成了島上的文化交流中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