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吃漢堡?你是活在2012嗎?」讓英國記者紛紛撰文研究的台灣美食悍將:刈包


念完書後會選擇在倫敦落腳,除了真心喜歡這座城市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裡美食的多元性。不僅有台灣少見的印度、中東、非洲菜系,英式酒吧、法式餐酒館、義大利餐廳是基本,更有能一解鄉愁的中日韓泰台佳餚。

2016年抵達倫敦時,我早已在台灣的報章雜誌上略聞BAO的響亮名號,三名台港男女在東倫敦小市集Netil Market搭起了六人位小店鋪,一路從「路邊攤」闖進蘇活區店面,每日排隊人潮源源不斷,堪稱海外台灣人的餐飲業奇蹟之一。

Photo Credit:BAO

今年五月,BAO開了第四家分店,地點選在知名的觀光景點波羅市集,我看到消息時又驚又喜,這個在百家爭鳴的美食大城打響名號的台灣餐廳,如今也成了割據各地的佳餚主將。除了BAO之外,我越來越常在倫敦看見標榜賣刈包的餐廳或小鋪。

台灣小吃、Gua Bao、刈包、台灣珍奶,這幾個詞彙短短數年間在國際上越來越有分量,喜歡異國美食的倫敦人已對這個來自東亞太平洋小島的美食產生興趣,從各大超市、壽司連鎖店、泰國餐廳、日本餐廳、中國餐廳等等,處處可見刈包蹤影,突然之間,小小刈包成爲倫敦美食戰場的悍將之一,火速躋升英國新一代亞洲熱門美食,承接了港式點心、日本壽司以及韓國石鍋拌飯的路。

我對刈包的印象停留在台北公館的「藍家」,以前還唸大學時,只要從木柵山區搭上搖晃疾速的236公車駛入市中心,怎能不停留台大學區,來一份熱氣四溢、軟呼呼的刈包,另一手再握着一杯陳三鼎,那一天的美食欲基本就滿足了。BAO的團隊相當聰明,將這樣的庶民台味揉進了麵團中,爲英倫風情抹上一層台式文青感,不只菜單內容擁有高標準,店鋪設計也符合倫敦美學,讓不少美食作家、主流媒體爲這一個異軍突起的小圓包感到驚奇。

Photo Credit:BAO

要說起能介紹給外國人的台灣菜,對許多人來說,刈包之前肯定還有更多口袋名單。我以前也總想着,憑什麼台式牛肉麵、滷肉飯等菜色登不上國際舞台,直到這幾年住在倫敦後,我才又一次次佩服BAO團隊當時的獨到眼光及生意頭腦。搞怪挑嘴的倫敦人喜歡嚐鮮,加上市場競爭激烈、成本高昂,如果與其他文化的食物做不出區別度、口味太過奇特,是很難在倫敦美食戰場存活下來的。

白白胖胖的刈包造型可愛,與外國人印象中的中式包子、燒賣又不太一樣,卻能像西式漢堡一樣,在裡頭包各式各樣的餡料,配上台灣這一存在度不高的新名字,刈包就這樣成爲能代表台灣的頭號美食了。

Photo Credit:BAO

台式傳統刈包其實就是饅頭夾肉,是由中國福州移民帶來台灣,內容物少不了滷得鹹香的五花肉、花生粉、酸菜、香菜、白糖等餡料,不過在倫敦,這個被稱爲「台式漢堡」的新鮮小吃,卻變化出了各種千奇口味。除了經典滷肉外,BAO 設計出一系列不同口味的刈包,從內料到外皮都與傳統風味不太相同,豐富了倫敦人熱愛嚐鮮卻或許不愛油膩滷肉的味蕾。從經典滷肉、孜然羊肩、燉牛小排、油封豬肉、香酥蘿蔔、鹹酥炸雞、黑鱈魚、到牛頰肉等等,琳琅滿目的小巧白胖刈包,店內人人桌上佈滿了好幾個,一口口送進口中,爲倫敦人脣齒留下滿滿台味香氣。

《衛報》的週日刊物《觀察家報》美食作家Ed Cumming甚至特別撰文,以BAO的成功故事爲起點,花了大篇幅介紹台灣街頭小吃,並爲我們這個被遺忘的東亞小國抱不平。「台灣通常不是英國人在東南亞的首要旅遊景點。同樣是14個小時左右的航程,多數英國人選擇泰國、峇里島、日本或是中國。我不懂這是爲什麼。就像里約熱內盧或香港一樣,台北由層巒綿延的翠綠山丘所包圍,它氣候溫暖潮溼,山上的微微涼風吹著寬闊乾淨的都市街道。」

Photo Credit:BAO

孜然羊肩包

Photo Credit:BAO

另一名美食作家Marina O’Loughlin爲BAO Fitzrovia分店的評論報導開頭就說:「你可別告訴我你還在排隊吃漢堡,拜託!你是活在2012嗎?現在時下最夯的排隊美食是台灣包子!」

街頭小鋪的蒸籠飄着麵香白氣,飄洋過海到了倫敦之後,成爲都會遊子們一項時髦的美食新選擇。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劉怡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