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換日線的讀者大多和我一樣,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個國家「並不陌生」──無論是日常生活中接觸到來自星馬地區的朋友、參訪的旅客,從報章新聞當中得知當地的重大消息,或是那些我們熟知的星馬藝人:梁靜茹、孫燕姿、林俊傑、楊紫瓊⋯⋯等,都點滴累積著我們對於星馬文化的熟悉和親切感。
更不用提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是臺灣人出國旅行的熱門目的地了!從臺灣到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班機,每週約有 94 班直飛往返;而前往新加坡的直飛往返航班,每週更多達 171 班!
由此可知,大家的 IG 和臉書上,想必也常看得到臉友們曬出星馬的熱門景點如魚尾獅、雙子星塔、聖淘沙或蘭卡威的沙灘──當然,更少不了大家鍾愛的美食圖片:肉骨茶、娘惹糕點、海南鷄飯、叻沙……。這些朗朗上口的星馬地標和美食,就算沒有真的造訪當地,肯定也讓大家覺得自己和星馬人民與他們的文化有很多共同點吧。
娘惹糕。圖/Shutterstock
多次出差造訪,自認已是「星馬通」
老實說,我之前更覺得,自己對於星馬兩國的瞭解,肯定多過絕大部分的臺灣人,甚至已經稱得上是「星馬通」了──
我最新的一本護照已經使用了 6 年,在這 6 年之中,入境新加坡的次數已超過 10 次。在工作上,更是經常接觸來自或居住於新加坡的同事,早早學會他們用中式的語助詞夾雜英文,流利地説著 “Singlish” 。
我實際造訪馬來西亞的次數雖然遠低於新加坡,但由於在台北與上海,都認識許多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朋友,他們會帶我去城中地道的馬來西亞餐廳,教我怎麽點菜,什麽東西是什麽味道,該怎麽搭配著吃。我也造訪過馬來西亞著名的景點如檳城、蘭卡威和迪沙魯海岸,非常喜愛充滿濃鬱花生醬風味的沙爹烤肉和豐盛美味的 Nasi Lemak 早餐。
我也很清楚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多元種族的國家,主要的組成包含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和歐洲血統爲主的白人。其中,華人和馬來人結合的文化被稱爲「峇峇娘惹」( Baba Nyonya 或 Peranakan );而在星馬地區生根入戶的歐洲人,或是歐洲人與當地種族通婚所繁衍的代們,這些土生土長但帶有歐洲血統的居民,則被稱作Eurasian(香港和澳門也如此稱呼這些土生土長的白人,或白人與當地人通婚的後代)。
另外我也知道,在馬來西亞,馬來人仍是相對享有「優先利權」的族群(),同時在各州政府,皆有世襲制的皇室掌控著權力與利益。華人與其他族裔,雖然可以在大馬努力爲自己的生活拼搏,尤其華人族群在當地常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但是某些權力,仍然牢牢握在馬來族裔(尤其王室)的手中,不會讓渡。
簡單來說,憑藉著自己的經驗和新聞上的報導,我始終「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爲我對星馬地區的知識已經非常充足。周遭有許多朋友在前往星馬地區旅行之前,也會問問我的建議:住那邊好?該買、吃些什麽?哪裏拍照好看?該帶那些伴手禮回來?
然而,最近因爲工作當中的一個事件,讓我發現自己對於星馬,尤其是馬來文化的理解,僅僅是表面的皮毛罷了。這樣的衝擊無疑對我是一個當頭棒喝,讓我驚覺,我其實和他們口中的 Ang Mo(紅毛,等於中文的「老外」和廣東話的「鬼佬」)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阿拉伯街的土耳其燈飾店。圖/楊永苓 提供
為出席王室成員參與的活動,驚覺自己對馬來文化的無知
公司在亞太區最新的一個項目,位於馬來西亞的迪沙魯海岸()。迪沙魯位於馬來半島的南端柔佛州(Johor),距離新加坡很近,曾經是 70 、 80 年代星馬地區相當受歡迎的一個景點。近年在柔佛州政府的大力推動之下,重新開啓了一個大型的觀光、休閒特區,推出高檔的飯店、高爾夫球場和景區規劃,預計將吸引臨近國家、東北亞,甚至是歐洲的旅客前來觀光。
而這個特區的經營機構,將在 7 月初舉辦一場盛大的開幕活動,我將和同事代表公司參與。該活動預計邀請馬來西亞知名的音樂家、歌手,而來賓的等級更是上達現任馬國政府官員,以及柔佛洲的馬來西亞王室貴族。
當負責亞太區營運的同事宣佈這個活動消息時,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我們說:「如果有 Batik 襯衫的話,記得趕快拿出來洗乾淨準備好!」( 是源自東南亞的蠟染方式,可以參考新加坡航空空服員的制服布料)。
另一位男性同事在會上詢問:「但是我沒有 Batik 襯衫怎麽辦?」
運營部門的同事回答:「那你最好趕快買一件!」
當時,我認爲這類型正式的活動,應該可以通用「Black Tie」,也是源自於歐洲的正式著裝規格。但爲了保險起見,我會後又私底下問了這位同事:「我一定要穿當地的正式服裝嗎?」
他説:「對,因爲有王室來,正式的場合必須要穿當地的傳統服飾。」但我的這位同事是個英國男性,他也不是很清楚女性的著裝規格是什麽──而我,更連什麼是「馬來西亞當地的傳統服飾」都不知道。
「要不,請 Grace 幫妳吧?」 Grace 是我管轄部門在當地的同事,是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
色彩鮮豔亮麗的 Kebaya。圖/楊永苓 提供
「難道,真的不能穿自己已經有的衣服嗎?」
於是過了兩天,我和 Grace 用 WhatsApp 溝通工作上的事時,順道提問:「開幕典禮當天的活動,有特殊的著裝要求嗎?」
她説:「對的,需要穿正式的服裝。」
我不死心地保持著希望,認爲我可以用其他種類的「正式服裝」矇混過去,畢竟我是個外國人,他們對外國人不會那麽嚴格吧?
我又問:「那我應該要穿什麽呢?一定要穿傳統服裝嗎?」又補了一句:「如果有選擇的話,我希望能穿自己(已經有)的衣服。」
這時,Grace 非常有耐心地再說一次:「正式的場合,需要穿正式的服裝哦!要不,我幫妳找一些樣式吧!」
然後,超好心的她搜索了一些樣式和圖片發給我,說道:「 Baju Kebaya 是我們正式場合穿的服飾,或者 Baju Kurung 也可以。」
我看了看她發過來的圖片,但卻完全不理解 Baju Kebaya()和 Baju Kurung()的差異!兩者看起來都是兩件式的長款裙裝,只是前者的上衣似乎比較短,並且有比較多的花紋;後者的上衣過臀或及膝,則相對比較平淡、沒有太多的花樣。
我很注重自己的穿衣風格,也很在意自己的裝扮是否合宜。有時候爲了因應不同的邀約,一天要換幾次衣服,以配合不同的人和場合。之所以想要穿著自己熟悉的服飾,也是因爲我發現自己對於 Batik 、 Baju Kebaya 和 Baju Kurung 這些服飾並不理解,穿起來恐怕不自在,更不懂它們背後的差別和意義。
而我最不希望發生的,就是成爲那種穿著自己不理解的旗袍,參加公開活動的「無知的老外」──因爲不懂旗袍的花紋、布料選擇和顔色搭配,因此「無知的老外」可能會穿著棉質格紋這類休閒款式旗袍,參加正式的接待晚宴;或者是一位中年已婚的女士,卻選擇了完全不合宜的新娘旗袍款式──這樣的穿著,只會令旁人尷尬而已。
然而,如今的狀況,顯然讓我不得不踏上「馬來西亞傳統正裝」的理解與尋訪之旅了。
做工精細華麗的 Kebaya 與紗籠。圖/楊永苓 提供
新加坡「馬來西亞傳統正裝」尋訪之旅:從烏節路到芽龍士乃
既然我(不情願地)接受了事實,下一步便是尋找在那裏可以買到合適的款式。
好在當下的我正在曼谷,準備前往新加坡──我知道在新加坡,同樣有很多馬來人與馬來傳統文化的商品。更暗暗心想:這次入住的飯店位在最熱鬧的烏節路商圈,附近的百貨應該就能輕鬆找到高級、有設計感的 Kebaya 類型服飾吧!
於是到達新加坡的第二天晚上,結束工作行程之後,我便在烏節路來回游走。誰知繞了好幾個大大小小的商場,卻全都徒勞無功:一方面,我沒有看到販賣類似服飾的專櫃;再其次,我對於這個主題實在太陌生了──即使我看到了一些品牌販賣「類似」的商品,但因爲它既不是成套出售,也沒有標明是 Baju Kebaya 或 Baju Kurung ,我實在不確定是否應該冒險買下。
於此同時,我也詢問了一位新加坡的朋友,她建議我去 Geylang Serai (芽籠士乃)看看,但也沒有具體的店鋪或品牌名稱。 Geylang Serai 是馬來人與馬來文化聚集的一個區域,有許多市集、商店販售馬來食品、服飾、用品等等。
於是隔天,我在晚上最後一個會議結束之後,搭乘地鐵前往 Geylang Serai ,並依照事先在網上搜索的一些商場訊息,找到了一間不是非常熱鬧,但是比較新穎的購物中心──裏面開業的店鋪還不是很多,但我立刻被一間商店的櫥窗吸引!
櫥窗內,既有各式各色美麗的長袍,還有多種不同的 hijab 頭巾款式⋯⋯這,應該就是我要找的店了吧!!!
我推門而進,負責店鋪的馬來女士身著黑色的長袍,深紅色的頭巾,熱情地歡迎我。因爲我看起來大概一臉好奇又有些茫然,於是她很禮貌地問:「你在找 Kebaya 嗎?」
我聼了連忙回覆:「對的!」並且向她解釋,我在馬來西亞有一個特殊場合,有王室成員會參加,所以需要一些合適的禮服。她聽完了之後開心地說:「噢!那妳可以穿這些!」在她的指點之下,我試穿了兩件顔色亮麗,並且裝飾有各色寶石、串珠的長袍,覺得一切都進展得很順利。
最後,我選擇了一件亮黃色花紋,非常「雍容華貴」的長袍禮服。並且在熱情店主的介紹之下,又購買了一罐來自阿拉伯的香水。
各色華麗的 Abaya。圖/楊永苓 提供
終於「大功告成」完成置裝,但是⋯⋯
結完帳之後,我問店主是否可以在店裏拍些照片?畢竟這並非我常造訪的服裝店類型,也是很難得的購物體驗──但就在我拍照的同時,忽然驚覺,這些長袍上面的標示寫的是「Abaya」,而不是「Kebaya」!
只是,因爲在口語中發音很容易混淆,加上當下看起來兩者實在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花紋、串珠、彩寶風格的長袍,所以當時我並不以為意,心想這不會錯的吧!就算真錯了,也是「不知者不罪」,他們(出席者)應該不會在意吧?
但後來在好奇心與良心的驅使之下,又覺得有必要查一查 Abaya 和 Kebaya 是否有差異,於是在附近的馬來風格大排擋點晚餐後,用手機搜尋一下 Abaya 和 Kebaya 的差別。
結果, Wikipedia 告訴我: Abaya 是源於阿拉伯,屬於回教女士服裝的一種長袍;而 Kebaya 是源自印尼一帶的婦女服飾,後來逐漸傳開至周邊地區,包含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和泰國南部等地。而有趣的是,「Kebaya」一詞是借「Abaya」而來。
這説明了兩點:第一,Abaya 和 Kebaya 是兩個不同的服飾類別;第二, Abaya 的發展應該早於 Kebaya。
這時我心想:既然買都買了,也是來自於同一個文化傳承的服飾,加上我穿起來又很好看(持續自我感覺良好中)──就穿這個,應該沒關係吧?
但我心中的小天使又再度浮現,提醒我要記得尊重當地文化、千萬不要失禮!於是想了想,我還是發了自己試穿 Abaya 的照片給我親愛的同事 Grace 。我説:「我買了這件 Abaya ,應該可以穿吧?」
沒過多久,Grace非常委婉地回覆:「噢,我『不確定』耶!因爲在正式場合,我們還是穿 Baju Kebaya 或是 Baju Kurung 。」然後又補了一句:「但是,這件衣服妳穿起來很好看。」
我想,此刻在 Grace 的心中,我大概已經徹底成爲那個自以爲是,早已結婚、子孫滿堂卻還穿著新娘花色旗袍的 “Ang Mo” 了⋯⋯。
我最終購入 Kebaya 的服飾店。圖/楊永苓 提供
原來除了當地「華人文化」外,我幾乎一無所知
對我而言,承認自己的無知,並不如想像中容易。原以爲對星馬已經非常瞭解的我,現在不但不知道該在新加坡的哪裏才能買到正宗的 Baju Kebaya ,更發現原來自己完全不曉得除了華人文化之外,其他種族、宗教和文化的禮節,以及彼此之間的牽扯和影響。
我趕緊試著在營業時間結束之前,又走訪了幾間店,雖然看到了類似的服飾,但品質顯然並不適合我所要參加的隆重場合。眼看店家一個接一個拉上鐵門,我只好喪氣地走回車站,搭乘地鐵返回飯店。
在地鐵上,我忽然感覺到自己距離我的「舒適圈」好遙遠──雖然我經常開玩笑地說新加坡是我的第二個辦公室,但此刻,我卻完全沒有那種身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如魚得水的自在。
放下自己的驕傲,承認失敗(以及自己就是個「老外」)之後,我再次打開手機,仔細地搜尋關於 Baju Kebaya 和 Baju Kurung 的種種,以及在新加坡是否有特定的品牌、有特定的區域可以找到。
在我認真查找之後發現: Baju Kebaya 是對襟型式的上衣,一般是絲質或是棉、麻布料,下身會搭配蠟染的紗籠(Sarong)。一開始的樣式較為樸素也寬鬆,但在時間的推演下,受到各種文化的影響,開始有不同的花樣──而其中「娘惹風格」的 Kebaya 因為精細的作工、豐富的花色和合身的剪裁,在馬來文化當中相當受歡迎。包含新加坡航空、馬來西亞航空和印尼鷹航的女性空服員制服,都是 Kebaya ;而 Baju Kurung 則是源自於 Kebaya 的一種較為簡單現代的演繹──上身不一定是開襟式,多半蓋過臀部,下身則搭配類似色彩的長袍。
這一次的認真搜尋,總算有非常好的結果。不但讓我更理解這兩種服飾的差異,我還找到了一篇部落格,介紹了好幾間販售娘惹風格 Kebaya 的店鋪!我一間一間點開查看,並分別在地圖上標示出他們的位置、且確認了營業時間。最終,選擇了阿拉伯街(Arab Street)上的兩家店,決定在明天上午前往查看。
阿拉伯街。圖/ 楊永苓 提供
第一次,造訪新加坡「阿拉伯街」
在新加坡的最後一天早晨風和日麗,在酒店悠閒地吃完早餐後,出發前往阿拉伯街──來新加坡這麼多趟,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阿拉伯街。
尤其,固然「阿拉伯」與「馬來」文化,都有深刻的穆斯林文化色彩,但如果不是經過搜尋查找,我根本不會知道原來「阿拉伯」街也有販售「馬來」文化的服飾。甚至,別說我當地的華人同事對於這些店家的差別顯然也不是很熟悉熟悉,甚至連我第一間購買 Abaya 的「馬來裔」店主,似乎也不理解「馬來西亞」的文化與禮儀。(詳見:《》一文)
這不禁讓我進一步思考:當我們生活在「同溫層」和「舒適圈」當中太久,是否總是覺得「我們這個圈子的想法和意見」可以代表「所有人的意見」?比如說是否因為我們身為「華人」,因此放大並且過於強調「華人文化」在一個地區(比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影響,甚至因此以為其他(比如說馬來)文化「就是那樣,差不多就好」?
在我踏入過去近乎一無所知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禮儀與馬來文化)的同時,同時也反省著自己過去「無知的驕傲」──無知固然可怕,但比無知更可怕的,是明明一無所知,但還假裝(或以為)自己無所不知。
我也因此發現:了解自己的侷限,才是鋪墊我吸取更多知識、經驗的基礎;唯有步出舒適圈,讓自己陷入「不舒適」的狀態,我才能更快、更高效地學習、成長。
蘇丹清真寺。圖/ 楊永苓 提供
由衷感謝這次「不舒適」的經驗,讓我打開了全新的視野
因為已經連續 3 天不斷地搜索、查找關於 Baju Kebaya 和 Baju Kurung 相關的訊息與圖片,這一趟在阿拉伯街的行程,顯得更加順利。我先是走訪了幾家不在部落格推薦,卻也有類似服飾的商店,跟店主聊的時候,也能更清楚地溝通我的需求。當然,為了保險起見,我也把看到覺得鍾意的款式拍下來,傳給我的「馬來服裝顧問」 Grace ,問問她這類型的服裝是否合適。
我發了兩款,一款是新式的 Baju Kurung ;另一個則是在部落格推薦的店面看到,娘惹風格的Kabaya。最後,我終於獲得了 Grace 的認同──
「Yes !!!!!!!! 」(超多驚嘆號)她發了這麼一個訊息給我。我猜她心裡可能想著:「她終於、總算是搞對了!」
我在得到了 Grace 的首肯之後,購入這一件亮黃色、飾有精細繡花的 Baju Kebaya ,下身則配著華麗絲質紫色蠟染花紋的紗籠,作為參與開幕邀請的禮服。
同時,我也趁著店主幫我修改上衣尺寸的同時,好好走訪阿拉伯街周圍的巷弄。阿拉伯街的主道上,佇立著早期南洋殖民風格的三層建築,許多店面販售著來自阿拉伯、土耳其的地毯、燈飾,以及色彩鮮豔、花紋斑斕的各式布料──這裏雖然是以穆斯林文化為主的街區,但許多門面上,仍經常可以看到英文、中文、馬來文和阿拉伯文交雜的招牌,充分表現出新加坡的多元融合。
站在主街上,便可以看見該區最富盛名的蘇丹清真寺(),而與清真寺相對的另一側,則是充滿彩色塗鴉、門簾裝飾,年輕熱情的哈芝巷()。
就在這被歷史與青春環繞、多語言文化夾雜的街頭,我彷彿感受到第一次造訪新加坡的衝動與新鮮──即便新加坡在我們的印象中,或許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但要深入理解她多層次、多文化的社會結構和文化面貌,卻是不論造訪幾次、甚至是否定居當地,都需要真正突破自己的「舒適圈」,才能體會。
在哈芝巷喝完了一杯沁涼的鮮榨果汁,退去了燥熱的暑氣之後,我回到服飾店試穿量身修改好的Kebaya。看著鮮亮透涼的布料,點綴著精細的彩色繡花蕾絲,頭戴 hijab 的店主阿姨非常耐心地教導我如何穿戴這一套服飾。看著試衣鏡裡的自己,我似乎也慢慢學會要如何駕馭這一套完全不同風格的服飾了。
坐在一旁陪店主聊天的另一位馬來阿姨,看著我的 Kebaya 説:「Cantik ! 」店主開心地對我說:「妳知道 cantik 是什麼意思嗎?是漂亮的意思!」我想說謝謝,才驚覺,我竟然連這個最基本的馬來語都不會,只好用英文回覆:「Thank you ! 」
身為一個世界旅人,我很感激有這樣的一個機會,讓我意識到原來過去自以為熟悉和了解的地方,其實仍是如此地陌生。人生是一段無止盡的旅行,唯有知道自己一無所知,才能抱持著謙虛的心,一路不斷地學習。 Terima Kasih 。
充滿活力和青春氣息的哈芝巷(Haji Lane)。圖/ 楊永苓 提供
執行編輯:陳慈晏
核稿編輯:張翔一<
【延伸閱讀】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